一场腥风血雨,震得天下颤抖。875年,唐朝末年仅存的秩序摇摇欲坠,全中国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百姓沦为饥民。就在那一年,黄巢,一位盐商出身的壮汉,率着几十万饥饿的百姓,掀起了席卷全国的起义浪潮。有多少人知道,这场暴风骤雨背后,不光是黄巢的个人奋斗史,更是一出关于人性、权力与背叛的老戏码?黄巢明明已经归顺朝廷,为何又反转如龙卷风一般把天下搅得翻江倒海?看似已经扬眉吐气的起义,怎会在巅峰之下埋下了分崩离析的火种?这桩中原大戏,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盖头。
【第一高潮】
东风压倒西风,朝廷和起义军打得你死我活,但其中最让人琢磨不透的,莫过于黄巢和他的农民军。有人说黄巢是天降猛虎,也有人笑称唐朝朝廷是一盘散沙。两边互怼得不可开交,可说到底,黄巢之所以横着走江湖,真靠的是武力吗?还是说,背后其实是一场“谁最会利用权力真空”的生存大比拼?唐朝的藩镇彼此斗得你死我活,却让黄巢在夹缝中大杀四方。到底是黄巢战法高明,还是朝廷太没用?这里面到底是谁把谁当猴耍呢?细节里还藏着更大的秘密。
展开剩余76%【发展过程】
让我们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层扒开这场乱世的内幕。黄巢的农民军一路劫掠浙东、江西,后来又打到了福建、广东,连大城市广州也在一夜之间被攻下。你可能会问,凭啥一帮泥腿子这么能打?其实人家不是蛮干,黄巢懂得避实击虚——专钻藩镇之间的“缝子”。唐末的藩镇,各自为政,彼此防着怕被老皇帝收拾,根本不管中央说啥。摸着石头下棋的黄巢,就像外卖骑手专挑没人送的盲区,既不直接硬刚,也免得挨两头的夹击。老百姓其实也穷怕了,哪边给吃的往哪边看,谁都指望着一场翻身仗。可是你以为他们支持黄巢吗?其实更多人选的是“谁少折腾我”,黄巢就是抓住了百姓和地方势力这点心思,才闯出一条血路。
【第一低潮】
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,黄巢甚至攻克了长安,登上了皇帝宝座,自封大齐天子。外人看来,农民军打天下的神话成真了。民间也确实有人拍手称快,可出人意料的是,乱世的假平静只是镜中花水中月。大齐朝廷刚刚树稳脚跟,内部矛盾便像地底的暗河渐渐流动起来。许多原先同仇敌忾的部下,比如朱温、孟楷,开始打起自己的“小九九”。有人留心过,朱温曾是黄巢最信任的将领吗?其实这支队伍,“老兄弟”很多都只是面子上的和谐,骨子里还指不定哪天就互掐。甚至有人质疑,黄巢自己都未必能完全掌控这锅粥。果然,没过多久,一场自家人的背刺就要登场。
【第二高潮】
大风暴说来就来。原来,黄巢信任的朱温才刚升了官,奉命驻守战略要地同州,将当地打得人仰马翻。这时候,外人打进来了,王重荣三万大军包围同州,朱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日日飞信向黄巢求援。可是万万想不到,这些求援奏疏竟被自家另一位大将孟楷全数截留。两个“自己人”,一个在外拼命,一个在背后挖坑。这波操作直接把朱温逼入绝境。你以为大齐是一条铁板,可实际内部早已分三六九等,各自盘算自己的小算盘。黄巢曾经的江湖义气,如今只剩下“你死我活”的猜忌。这一记捅刀,让朱温彻底看错了身边的人。
【第二低潮】
表面上,朱温还带着人马死扛同州,但身边粮草断绝,增援无望,随时会成为王重荣的“桌上烤鸭”。这时候,朱温手下两员心腹,胡真和谢瞳开始劝他“跳槽”,干脆反戈一击,归顺朝廷。这事儿说起来容易,可朱温真要翻脸,等于承认过去帮黄巢打天下白忙一场。朱温在同州城头,也曾怀念在岭南战死的兄长朱存。一边是背叛的痛苦,一边是现实的绝路,朱温像困兽般无处可逃。与此同时,孟楷和其他“元老们”的纷争变得更加白热化,新旧势力彻底割裂。大齐这艘刚起航的巨船,看似表面风平浪静,实则舱底早生暗流,随时会彻底倾覆。
【写在最后】
翻来看去,黄巢之所以成,就是因为唐朝乱成一锅粥,地方和中央各自守着地盘不管百姓死活。你说黄巢有谋略?其实他能钻的不就是“权力的真空”吗?这世道,如果不是唐朝烂到根儿了,黄巢哪有机会杀个通透?后来看似大齐朝廷牛气冲天,不还是自家人背后插刀,谁都想在乱世里分一杯羹。朱温能上位,不靠黄巢赏饭,就是仗着比谁都会见风使舵。有人夸黄巢气魄大,可你要真拿他当救星,只怕哪天背后也捅你一刀。正所谓“旧王朝养了一群狼,新政权养成一群狐狸”。你看那些自称造福百姓的大英雄,真遇到实际困难时,还不是各奔东西,谁能为谁负责?乱世英雄,只能各自保命罢了。
发布于:陕西省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